【片刻童年】
終於看完了家長界大獲好評的 #教養方程式 看的過程中,不斷地反思自己的學習歷程,爸爸媽媽是怎麼教育我的,我要怎麼樣帶領我的孩子成長。
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自我回顧,看到書最後寫到關於童年的部分,覺得心有戚戚焉,想紀錄一下讀書心得,和回顧自己的成長歷程。
『童年不僅是真實人生開始前的等待期。每一次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互動,都有可能成為旅途中意味深長而豐富充實的片刻。』
這段話讓我想到童年的幾個片段。雖然我是家中的第三個小孩,從小看爸媽忙東忙西,理當是個不受寵的三女🤣 但是我對童年的印象,都是非常溫暖的。
至今有兩個場景常常浮現在我腦中。
第一個是和爸爸的晨跑早餐時光。在我還沒上學的時候,我會坐爸爸的車一起去送兩位姊姊上學。姊姊們下車之後,爸爸會帶我去田徑場運動、跑步。我從小就很討厭跑步,肺活量極差,跑沒幾步就哀哀叫。
爸爸總是跑在我幾步之前,一面緩緩地往前跑,一面回頭笑咪咪溫暖的替我加油。每次我好不容易快跑到終點線,抬頭,會看到我爸轉過身在終點線迎接我,一邊抬腳跳躍一邊鼓勵我:「快到了快到了!過來拍到爸爸的手就到了!」然後我快抓到他的時候,他又淘氣的往後再往後,害我又要氣喘噓噓的往前衝刺。
在日本念書的時候,常常會想起這個片段。因為崇拜爸爸所以想唸醫而來到日本的我,接連的挫敗和灰心根本變成家常便飯。有次翻到當時的日記寫著:「我是短跑選手,要怎麼樣才能變成馬拉松選手?」
小時候短視近利,所有短程的小目標,幾乎都可以不用太費力的順利達標。然而到了日本,或許也是年紀到了,發現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了,不管是學業、人際關係、職場經營,都需要沈住氣、眼光放遠、有策略性的執行。
在覺得自己做不到的時候,就會想到爸爸總是在前面,英挺的跑了一圈又一圈。而那時的我雖然只是個幼兒,也這樣跟著跑完討厭的田徑場。這樣一想,又有什麼事難得倒我呢?
第二個場景是和媽媽一起在日本探險。小時候會跟媽媽一起去拜訪住在日本鄉下的親戚,我們通常是一起在東京搭新幹線過去。
第一次跟媽媽一起搭新幹線,心中非常的興奮!超級期待媽媽帶我去到處看看逛逛。搭上新幹線一陣子,我好奇的問媽媽:「我們要在哪一站下啊!」
媽媽說:「嗯….應該是那一站吧!」
我狐疑的問:「應該?….媽媽你真的知道我們要去哪裡嗎?」
媽媽氣定神閒的說:「嗯…..大概啦!我又不會講日文,也看不懂,就憑直覺下車囉!」
然後換我很緊張了!小時候出國都是跟團,導遊把一切都安排得好好的那種。第一次跟媽媽獨闖,然後深刻的感覺到這個旅伴很不可靠🤣 心中擔心害怕的度過了車內時光,突然媽媽大叫:「到了!就是這站!下車下車!」
我就咚咚咚的跟下車,然後一路比手畫腳,我們居然順利抵達親戚家。在我小小的世界很衝擊,因為即使面對未知的旅程,我媽完全沒有懼怕或遲疑。
往後成長的過程中,我看到我媽一直都是這樣。從小到大家裡也發生不少事情,我媽從來不會在小孩面前過度美化危機,會告訴我們發生什麼事,她要怎麼解決。我媽就是很會衝鋒陷陣,觀察整個局,思考要如何處理,全力守護家人,我覺得真是帥斃了!
在日本遇到困難的時候,都會想起和媽媽一起勇闖探險的經驗。心裡總會有個聲音冒出來:「媽媽一枚不會日文的婦人,都可以在日本來去自如了,我擁有這麼多能力,一定可以靠自己解決問題!」
雖然我本身個性就是比較愛好競爭、喜歡挑戰、不服輸。但是童年時爸媽的身影和對我的鼓勵,都深深地影響了我。
這也呼應了 #教養方程式 書中寫的
#培養內在的聲音
『在生涯中的許多情況裡,唯一真正會阻礙我們的,是我們對自己的懷疑。
大師級父母培養內在的聲音非常重要,那是成功者最佳自我的聲音。每一次成功者克服新的障礙,那股聲音就會日益增長成自信。
向大師級父母學習如何面對挑戰,不要退縮,要因為這些戰役而變得更堅強,這就是賦予孩子成功心態的關鍵。
每當新的障礙出現,他們能夠對自己說:「過去我曾面對困難,現在我也能再度面對。」』
這本書雖然很厚,但是看完覺得熱血澎湃🤣 覺得父母策略性的培育孩子,真的是太重要了!我們的一舉一動,孩子都看在眼裏、感受在心。
我很感謝我爸媽對我的影響,他們是我人生的榜樣。我也希望我們能夠當夠好的父母,激發球球的潛能,讓他成為最好的自己。